空军毫不在意,海军怕得要命,美军眼中的歼35隐身战斗机

湖北快三开奖结果走势图
你的位置:湖北快三开奖结果走势图 > 新闻动态 > 空军毫不在意,海军怕得要命,美军眼中的歼35隐身战斗机
空军毫不在意,海军怕得要命,美军眼中的歼35隐身战斗机
发布日期:2025-04-13 14:42    点击次数:91

前言:本文改编自《美国空军》杂志,内容反映了主编约翰·特帕克的观点,代表美国军方对中国歼-35隐身战斗机的官方态度,仅供读者参考。

自从F-117隐身战斗机加入美国空军以来,美国在隐身作战飞机领域独领风骚长达三十年。B-2战略轰炸机与F-22战斗机构成了美国空中霸权的核心支柱。2010年,俄罗斯的T-50首次升空,俄方宣称这款战机是最接近F-22的对手,不仅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还拥有堪比苏-35的灵活性,同时展现了第五代战机标志性的隐身特性。T-50计划于2015年起投入量产,总计生产200至300架。俄罗斯还与印度签订协议,以每架1.4亿美元的价格向其出售144架。若一切顺利,印度空军或将成为亚洲最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一新型战斗机的问世似乎暗示,美国长达三十年的隐身技术压倒性优势可能面临终结。然而,许多美军高级官员对此嗤之以鼻,认为T-50的隐身能力极为有限。他们指出,隐身战机并非仅靠外形取胜,其真正实力依赖于先进的传感器、隐身材料、生产技术、数据链接以及低辐射雷达等一系列尖端科技的协同作用。

美国耗费近二十年时光,经历了无数代价高昂的失败,才将F-22战斗机从设计图纸转化为现实。其采用的第一代铁氧体隐身涂层较厚,为战机增添了数吨重量,且容易因温湿度变化而出现起泡或剥落等问题,维护工作耗时费力。F-35战机则面临更多复杂挑战。一名空军高层官员曾表示:“其他国家看似隐身的战机,仅凭外观难以判断其是否真正具备隐身实力。T-50的出现并未让美军感到其垄断隐身作战领域的地位受到威胁。”2011年卸任的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施瓦茨将军也强调,美军不会因潜在隐身对手的出现而畏缩不前。

然而,一年后首飞的歼-20战斗机却被视为前所未有的重大威胁。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曾预计,中国需到2020年后才能研发出隐身战斗机,并因此下令拆除F-22的生产线。歼-20的试飞令他大为震惊。从该机的照片中,可以清晰辨识出遵循平行线隐身设计的机身,以及足以容纳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机头。这表明歼-20的综合性能至少超越F-35,甚至紧逼F-22。

歼-20首飞一年后,歼-35战斗机的前身“鹘鹰”首次亮相。这款战机长约16至17米,翼展10米,机翼面积约为40平方米,采用菱形机身、外倾双垂尾、主翼及前倾平尾后缘设计,配备锯齿状起落架舱,是一款单座双发的中型隐身战斗机。其外形与F-22极为相似,但进气道设计又带有浓厚的F-35风格。这款战机后来常被称为歼-31,显示出中国航空工业有能力同时推进两款甚至更多隐身战机的研发,足以在这一领域向美国发起挑战。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赫伯特·卡莱尔对此评论道:“我们的竞争对手正在迎头赶上。中国近期推出的隐身战斗机性能已接近F-22。尽管在隐身技术上,中国仍未达到我们的水平,我相信我们依然占据上风,但他们的技术会不断进步。随着时间推移,无论美军目前拥有多大的技术优势,这种领先都不会永恒。”

最初,美国空军推测这款战机或许并非中国空军的官方计划,而是航空工业集团自掏腰包研发的出口专用型号。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像美国F-15与F-16那样的高低组合一样,它或许与歼-20战斗机形成类似的搭配模式。美国空军的体系中,F-15和F-16、F-22和F-35构成了高低搭配的格局,其中F-22和F-15主要负责夺取制空权,而F-16和F-35在许多国家眼里是空战主力,但在美军中却被定位为避免空战、专注于对地打击的角色。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空军甚至明确警告F-16飞行员:“谁敢擅自卷入空战,就立刻遣送回国!”F-35战斗机从设计之初就将攻击任务置于首位,空战能力仅以自卫为限。

既然中国空军已经拥有歼-20这样的制空战斗机和歼-16这样的对地攻击机,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开发一款灵活性和效能都不及重型战斗机的中型制空战机呢?F-35的主要职责是携带重型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打击敌方纵深的重要目标,而歼-20同样能携带两枚远程制导武器完成类似任务。理论上,歼-20的高昂造价是个问题,面对数量高达2457架的F-35,中国空军似乎需要一种价格合理、性能实用的中型制空战机来覆盖亚洲空域。然而,从美国空军的视角来看,这种想法毫无现实依据。F-22的单价高达1.6亿美元,F-35A为1.306亿美元,而单引擎的中型攻击机比双引擎的重型制空机仅便宜3000万美元。况且,F-22的研发费用超过400亿美元,F-35更是高达700亿美元。

如果中国空军为了追求高低搭配而选择类似F-35的战机,其巨额研发成本足以购买上百架歼-20。由此可见,中型战斗/攻击机并非中国所需,直接采购歼-20显然更具性价比。鉴于歼-20的数量优势,中国空军不太可能用歼-31与美国空军争夺制空权,更多或许是用于对地支援,对美军威胁有限。最大的可能是将其作为歼-15的继任者,发展成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歼-20体型过于庞大,会显著限制航母的载机数量,而歼-15的研发当初是为了配合“辽宁”号航母的进度。如今,随着美军越来越多地部署F-35舰载机,歼-15已难以与之抗衡,中国急需一款隐身舰载机与之匹敌。

歼-31的最大亮点在于隐身设计优先,配备菱形机头、翼身融合的气动外形,水平尾翼的前后缘与机翼保持平行,采用无附面层隔道的S形进气道、金属镀膜座舱盖以及锯齿状舱盖,外加外倾双垂尾。它还使用了30%的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一体化进气道在大迎角机动和高低速飞行时进气效率优异,有助于提升升力并减少大迎角下主翼的气流分离。V形垂尾也能在大迎角时避开机身气流干扰,维持气动效能。因此,歼-31具备出色的小速操控性和迎角机动性,机翼后缘配备全翼展单片襟翼,搭配双轮前起落架和1.8马赫的截击速度,这些特性为改造成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歼-31的飞行作战范围存在明显不足,但自从首次亮相以来,其设计方案一直在不断改进和提升。2016年的2.0版本进行了大幅优化,为了便于在航母上降落时更好地减速,机翼的面积得以扩大,这一变化成为其向舰载机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除了扩大机翼外,机身长度和内部燃油容量也有所提升,最大起飞重量从原来的25吨增加至28吨。如果进一步强化起落架、加装尾钩以及折叠翼装置,其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30吨,与F-35C战斗机的31.8吨十分接近。虽然燃油携带量不及后者,但凭借卓越的气动布局所带来的优异升阻比,其作战半径仍能与F-35C匹敌。歼-31的武器舱不仅能携带4枚中程空空导弹,还可装载超音速反舰导弹、反辐射导弹、中远程空地导弹以及500千克级别的制导炸弹,其武器搭载能力超越了F-35C。外部挂点还能额外携带6吨弹药。不过,歼-31上舰的主要角色是制空战斗机,旨在增强航母编队的防空作战实力,而非充当“炸弹运输机”。

此外,歼-31的发动机选择也备受关注。原型机最初采用的是俄罗斯制造的RD-93发动机,但从技术验证机最新的试飞照片来看,其加力燃烧的尾焰特征与RD-93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可能已更换为国产WS-13中推力涡扇发动机。虽然推力增幅有限,但重量显著减轻,使得发动机的推重比接近0.9,其大修间隔和总使用寿命与F-18E/F的F-414发动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仍逊色于F-35C的F-135发动机。舰载版本预计将装配带有推力矢量喷管的WS-19发动机,该发动机很快就会投入使用,最大推力可达10吨,与F-135的推力水平相当。一旦装备WS-19发动机,结合优异的气动外形和较轻的机身重量,歼-31在机动性上将具备全面优势。加上其在隐身性能上的领先地位,中国航母的舰载战斗机将有能力弥补与美国舰载战斗机之间的代差。

2019年末,中国航空工业发布了一张“未来舰载战斗机”的轮廓图,从外形和设计特点来看,显然指向歼-31。中国航空研究院的文章中明确提到,研发团队克服了疫情带来的挑战,确保新型战斗机在2021年实现首飞。这表明,以歼-31为基础开发的隐身舰载战斗机已正式进入军方立项研制阶段,并计划在2021年内完成首次飞行。随后,试飞中出现了海军灰涂装的隐身舰载战斗机照片,相较于歼-31原本的蓝绿色涂装,海军灰涂装是海军和空军航空兵现役的标准配色,标志着该机型从试验验证阶段迈向批量生产定型阶段,此时已更名为“歼-35”。在外形上,歼-35的座舱盖改为前翻式设计,座舱盖后方的机背隆起明显,用于增加燃油储备;发动机更换为带有锯齿状尾喷口的WS-13E改进型,发动机段的机身高度增加以优化着舰角度,尾撑延长,尾翼后移以遮蔽发动机喷口,进一步提升红外隐身性能。

歼-35战斗机的研发时间与中国新一代航母的建造计划紧密同步。这款新型航母全长300米,满载排水量超过“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相比歼-20战斗机,歼-35战斗机的机身短了3米多,其翼展为11.5米,机翼折叠后占用的空间比歼-15战斗机更小。新一代航母最多可搭载70架歼-35战斗机,即便混搭其他机型,搭载数量也能保持在40至50架,较“辽宁”舰和“山东”舰增加了一倍,从而大幅提升了中国新一代航母的空中作战能力。鉴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已将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正加速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布局,包括向中国周边部署海军、空军及海军陆战队的F-22和F-35战斗机,并向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提供F-35系列战机。

然而,美军在亚洲的基地完全暴露在中国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内,难以隐藏。F-22战斗机在这些前线基地遭遇多维度饱和攻击时,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依靠航母机动作战被认为是更稳妥的策略。如果中国需要在远洋对抗美国航母,歼-35战斗机将成为F-35战斗机的核心对手。与歼-35相比,F-35战斗机显得过于笨重,机动性远不及歼-35,其隐身能力也因三军通用设计带来的额外负担而逊于设计简洁的歼-35。F-35引以为傲的航电和传感器技术虽具优势,但歼-35研发起步更晚,技术基础更先进,而F-35多年来一直受困于成本激增和战备不足的难题。

根据《制空权》的理论,遏制进攻性空军的最大利器是更强大的进攻性空军。歼-35战斗机无论在远程拦截还是对地打击中都占据更大胜算。尤其在中国近海作战时,依托陆基雷达和探测系统构成的密集监视网络,其覆盖范围、宽度和深度远超航母战斗群数十倍。再加上性能更卓越的歼-20战斗机,在进攻态势下,美国预警机难以引导F-35规避方向,F-35只能凭运气和速度盲目突进。

在防御态势中,美国预警机可在前沿构建宽800千米、纵深400至600千米的警戒空域,为F-35提供空基作战支持。然而,歼-35服役后,E-2预警机的探测距离大幅缩减至30至50千米。过去4架预警机能全天候为航母战斗群提供保障,但面对歼-35时,即便4架全部升空,其监视范围也无法媲美过去单架预警机的效果。这使得预警机构建的前沿警戒空域严重受限,甚至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F-35无法获知敌方位置,无从拦截,而歼-35可从预警机探测范围外直接发起攻击,摧毁美国海军的前沿空情保障体系。之后,仅剩航母战斗群的内层防空圈,通常由1至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3至4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构成,两艘驱逐舰部署于前方地平线,其余舰艇在航母7海里范围内护卫。

这些舰艇构成的等边三角形防空区域,过去可提供120至200千米的预警距离,但面对歼-35时,有效探测范围缩减至不足70千米。而歼-35的探测距离远超这一范围,甚至无需直接攻击,仅通过引导055型驱逐舰发射反舰弹道导弹实施饱和打击,就能让美国航母战斗群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当然,F-35也能突破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外层防空,但其背后缺乏火箭军高超音速导弹或055型驱逐舰反舰弹道导弹的支持,仅能依靠弹舱内的GBU-53无动力滑翔弹药攻击。这种弹药仅重93千克,即便命中航母也难以造成实质性破坏。F-35还可引导LRASM远程反舰导弹,但这种亚音速导弹面对配备大量反隐身探测设备和近程拦截武器的目标时,杀伤力远不及高超音速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

总结而言,歼-35战斗机的诞生正是为了压制F-35战斗机,它彻底打破了美国海军对传统战机的体系优势,使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威慑力迅速下降甚至失效。要重建对隐身战机的作战体系,美国海军需投入巨额资金和时间,但这恰恰是当前美国海军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简单,经费不足。